当前位置: 信息公开首页 > 区政府
  • 索 引 号:370403/2016-00620
  • 主题分类:统计公报
  • 发布机构:区政府办公室
  • 成文时间:2015年03月28日
  • 文  号:
  • 发文时间:2015年03月28日
  • 标  题:薛城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效力状态:有效

薛城区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薛 城 区             

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 计 公 报      

薛城区统计局      

(2015年3月28日)      

    

2014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沉重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为中心,积极作为、改革创新,全区经济呈现稳中有进发展态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状况不断改善。      

一、综合      

经济总量大幅攀升。2014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280.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4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97.25亿元,增长8.5%;第三产业增加值68.99亿元,增长12.2%。三次产业比为4.9:59.3:35.8,人均GDP达到55461元,同比增长7.8%。      

二、农业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总产值27.87亿元,同比增长3.84%;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增加值14.14亿,同比增加3.63%。      

粮食产量有所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21.24万吨,同比增长3.4%。其中夏粮总产10.85万吨,同比增长2.5%;秋粮总产10.39万吨,增长4.4%。      

林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人工造林667公顷,育苗面积210公顷,零星植树120万株。      

畜牧业生产有所回落。年末牛存栏 0.62万头,同比持平;年末猪存栏11.88万头,下降7.9%;年末羊存栏9.09万只,同比持平;年末家禽存栏139.09万只,下降12.5%。全年肉类产量2.5万吨,下降5%。      

渔业生产较为平稳。水产品产量1200吨,同比持平。其中淡水养殖水产品产量1145吨,同比持平;淡水捕捞水产品产量55吨,同比持平。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有效灌溉面积1.87万公顷。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农用机械总动力28.97万千瓦。机耕面积2.56万公顷,机播面积3.79万公顷,机收面积3.68万公顷。农用薄膜使用量236吨,同比增长1.3%。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1万吨,同比增长1.9%。      

三、工业和建筑业      

    业经济总量平稳增长2014全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2.4亿元,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25.14亿元,同比增长8.93%,比上一年度增速明显放缓。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合理,煤炭产值占比21.01%,比2013年下降7.51个百分点,体现出我区工业经济对煤炭支撑依赖度的大幅降低,同时也存在由于2014年煤炭、洗煤价格的持续回落导致煤炭产业的贡献度下降的客观原因影响。工业产销总体平衡,产销率达100.83%,同比提升0.82个百分点。部分主要产品增势明显。服装382.33万件,增长1.16倍,电动自行车2.99万辆增长43%,机制纸及纸板36.7万吨,增长37.2%,小麦粉13.65万吨,增长36.6%,商品混凝土105.87万立方米,增长20.89%,玻璃包装容器29.57万吨,增长8.8%,人造板17.86万立方米,增长8.77%,焦炭产量195.5万吨,增长28.9%,发电量15.2亿度,增长36.5%,煤气2.67亿立方米,增长8.5%。      

工业经济效益整体运行质量欠佳。201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利税总量及增幅分别为532亿元、5.7%、25.2亿元、-3.6%、49.5亿元、-9.4%。主要原因是煤炭、焦炭、化工产品价格大幅回落,市场疲软需求不足,成本费用增长过快,利润空间收窄。分行业看:煤炭行业利润19.58亿元,同比下降7.5%,减少1.51亿元总量;利税37.85亿元,下降15.2%,减少总量6.76亿元。焦炭、化工行业利润0.9亿元,下降26%,利税2.48亿元,下降6.8%。分企业看:枣矿集团受此影响最为明显,利润下降4.8%,总量减少1亿元,利税下降13.5%,减少总量5.88亿元。重点行业及企业效益的下滑,对全区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产生很大影响。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区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施工企业实现施工产值23.24亿元,比上年下降16.9%,施工面积216.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5%;竣工面积67.1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6.9%;竣工产值6.22亿元,同比下降57.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全区固定资产投资209.46亿元,增长15.8%。其中,非公有经济投资97.04亿元,增长1.4%。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54亿元;第二产业投资81.94亿元;第三产业投资123.98亿元。三次产业投资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69%、39.12%和59.19%。     

重点建设成就显著。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项目181个,占规模以上投资项目个数的98.9%;完成投资150.91亿元,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99.89%。34个计划过亿元项目实际完成投资64.96亿元,同比增长35.93%。    

房地产市场产销两旺。房地产开发投资38.35亿元,增长5.6%。商品房销售面积57.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1.1%;销售额27.74亿元,同比增长48.1%。      

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步实施。全年已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5766套。其中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00套,新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3186套,全年累计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住房1560套。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活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93亿元,增长12.9%。其中:城镇实现零售额54.93亿元,增长13.3%;乡村实现零售额27.99亿元,增长12.1%。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71.77亿元,增长13.0%;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1.15亿元,增长12.2%。    

六、对外经济      

对外出口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7107万美元,同比增长20.4%。其中:进口总额2008万美元,同比增长46.6%;出口总额5099万美元,增长12.5%。实际利用外资2120万美元,增长5.4%。      

七、交通、邮电      

公路运输稳定发展。载客汽车77辆,载客汽车2018客位,分别增长10%和7.6%,出租车250辆和去年相比没有变化;载货汽车1759辆,载货汽车19943.42吨位,分别下降15%和2%。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2014年,全区实现邮政业务总量 1449.8万元,增长16 %。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较快。201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累计达到49.31万户,年均增长7.28%;我区互联网用户累计达到84718户。      

八、财税、金融      

财税收入稳步增长税收收入(国税和地税)16.5亿元,同比下降5.9%。税收占GDP的比重5.88%。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4.9亿元,增长6%。在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增值税(25%部分)同比下降0.6%,营业税增长30.9%,企业所得税同比下降59.8%,个人所得税增长16.5%,城市维护建设税同比下降12.2%。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9.16亿元,增长8.7%。支出项目中,教育支出增长1.1%,卫生经费增长32%,社会保障就业支出增长15.6%。      

存贷款余额增加,信贷结构优化。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76.88亿元,较年初增加11.17亿元,同比增长1.9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5.04亿元,比年初减少2.98元,同比下降2.16%,占各项存款余额的48.77%。各项人民币贷款余额154.88亿元,比年初增加27.75亿元,同比增长13.97%。其中,短期贷款55.43亿元,同比下降4.57%;中长期贷款76亿元,同比增长39.51%。    

九、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研开发取得新成果。争取省市级各类计划项目8项,获扶持资金226万元。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58项。农民技术学会协会、研究会发展到63家,设立科技示范点52个,申报专利361件,专利授权222件。运用高新技术企业30家,开发新产品200个。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厂办科研机构已达114个,科研技术人员541人。      

十、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各项教育事业协调迅速发展。全区共有各类学校87所,其中,小学65所、初中8所、高中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2所;区直幼儿园2所、职业学校1所、进修学校1所、农广校1所、体育学校1所。全区共有省级规范化学校8所,市级规范化学校13所。全区在校学生75043人,其中小学生38870人,初中学生20652人,高中学生15521人。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繁荣发展。年末专业演出场所4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8个,电影放映单位10个,其中影视院线2个,档案馆1个。共有区级电视台1座,电视台节目套数3套,平均周播时间50小时,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      

卫生保健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卫生机构25个,其中医院17所(其中综合医院7所、中医医院1所、专科医院3所、乡镇卫生院6所、妇保站1所、疾控中心2所),监督所1处;病床2439张(其中,人民医院 615张,枣矿中心医院 1000张,其他机构 824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373人(其中,人民医院 671人,枣矿中心医院1589人,其他医院111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20人(其中,人民医院210人,枣矿中心医院 429人,其他医院481人),注册护士1476人(其中,人民医院 378人,枣矿中心医院 717人,其他医院 381人)      

全民健身服务网络逐步完善。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单项体育体协发展到17个,新建提升行政村(社区)体育小广场176个,覆盖率达80%,举办第一届薛城区全民运动会,镇街、村(社区)层层联动,同时承办省市级比赛活动4次,举办区级比赛12次,参加人数15000人;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有78名优秀运动员参加省级比赛,获省级比赛铜牌4枚。业余体校1所,在校学生122人;产业体育实现新突破,体彩销量达4675万元。    

十一、城市建设      

一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投资2.7亿元,完成了城区8条道路和8条背街小巷的配套改造,对16条主干道进行了修补,共修补、铺设路面1.2万平方米,疏通下水道3000余米,安装路沿石2500米、路灯380盏;对城区7处交叉路口进行了R角改造,增设交通信号灯3处。强力推进城南7条道路工程建设,有2条道路通车。投资5000余万元,对城市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完成了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万吨/日,并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建设潜流湿地和表面流湿地2.3万平方米,圆满完成了国家迎淮核查工作。投资1.2亿元,完成热源并网和供热管网延伸工程建设,铺设供热主管网15.5公里,新增供热面积397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覆盖率提高到78%。铺设次高压天然气管网37公里,改造城区老旧燃气管网和灰口铸铁管道1.6公里。取缔地下垃圾池46个,完成10处旱厕水冲式改造,新建城市公厕5座、垃圾中转站5个。      

二是安置工程及房地产开发快速推进。完成全区2014年征收搬迁居民3186户、拆除房屋115.9万平方米的棚户区改造计划任务。有21万平方米回迁房竣工投入使用,57万平方米完成主体工程封顶,正在进行装饰装修,170万平方米正实施主体或基础施工。全年共有48个房地产开发项目、468万平方米住宅小区开工建设,共销售商品住宅117.5万平方米。      

三是生态绿化向国家级园林城市迈进。投资1.2亿元,栽植各类苗木300余万株,新增城区绿化面积135万平方米,对4条道路进行了绿化升级,完成了城市森林公园、新城绿轴、锦阳河上游等绿化工程,建设城市街头游园13处,林荫停车场8处、1200余个,完成裸露地块治理35个、140万平方米。      

四是建筑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年共有98个单体工程竣工,有2个单体工程被评为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专项治理示范工程,工程监督覆盖率和竣工验收合格率均达到100%,共进行建筑材料检测试验34000组,检测不合格1973组,组织开展建筑安全生产大检查6次,累计查出各类安全隐患3600条,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832份,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116份,未发生重大伤亡事故。共受理调解农民工工资投诉87起,累计清欠农民工工资4300万余元。对城区46处在建工程建立了批后监管工程档案,实行跟踪管理,累计催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5873万元。      

五是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省级示范镇建设快读推进,对上争取省市资金1300万,有6个村庄“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列为市优秀,同时完成了260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完成1处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4处正在实施。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和就业      

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43.7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85万人,农业人口24.82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22.80万人,女性20.90万人。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58元,增长9.5%,城镇人均消费性支出17587,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073元,增长11.2% 。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473元,增长10.1%。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参保人数41.2万人。全年各项社会保险费征收54417万元,增长13%。征缴企业养老保险费20666万元,增长3%。征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7128万元,增长16%。征缴失业保险费945万元,年末领取失业金人数339人。征缴医疗保险费6833万元,增长11%;支出6780万元,增长17%。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6129人,其中下岗失业再就业675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      

注:      

1、公报中GDP、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规模以上工业为全部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3、限额以上批发企业为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企业为年销售额在5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限额以上住宿业为星级宾馆、饭店;限额以上餐饮业为年销售额200万元及以上的企业。      

4、其他零售额为非批零住餐法人附营的限额以下产业单位零售额及非批零住餐法人的直接零售额。      

相关文章